<< 返回总专题

新闻中心

首页 >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 产业发展 > 详细内容

从“茶山·南社”到“中国·南社”

发布时间:2013/5/28 16:55:19 来源:美丽乡村


  南社古村以商贸旅游为特色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记者 郑志波 摄)

  寻找源动力系列报道

  “古村落+农业生态园”挖掘旅游资源

  南社村简介

  南社古村始建于宋朝,至今较完整地保留着宗祠、家庙、家祠、书院等著名建筑30间,古民居250多间,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寨墙、古井、里巷、牌门组成的浓郁岭南文化景观,让它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最美丽乡村、中国景观村落、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地、关帝庙等是南社古建筑群中的精品。

  核心提示

  茶山镇南社古村是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却长期藏在深闺不为人知。如今,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村,南社村面临着一个走出东莞,走向全国的难得机遇。如何更好地打造南社古村的旅游品牌,如何更好地发展以商贸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无疑是眼前一道亟待解答的难题。

  历史文化名村“藏在深闺少人知”

  你肯定知道浙江乌镇、江苏周庄,你还可能知道安徽宏村、江西婺源古村,但是,当你正准备背起行囊踏上探访中国古文化之旅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就安静地躺着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茶山镇南社村?

  记者在周围人群中就此进行了一个粗略调查,发现知道南社古村的并不多,去过的就更少了。其中,新莞人知道可园的还不少,知道南社村的却很少。“藏在深闺少人知”,或许是很多人对南社古村的评价。

  和很多有名的古村落一样,南社村倚水而建。几个大水塘围绕左右,满是青苔的麻石小巷在雨天里泛着光亮,走在上面仿佛是行进在历史的回忆中。小巷的左右是一户户人家,但许多都没有人居住了。空无一人的院落里面虽然一片寂静,屋檐上的精美雕花却依旧美丽动人。

  一走进南社古村,村中间的大水塘和塘边的老榕树让人一下子就淡忘了都市的尘嚣。依水而建的古老民居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风格。傍晚时分,风儿轻轻吹皱池水,古朴的民居倒映在水中,仿佛看到了两个古村,一个在现实中,一个在水彩画里。

  “古村落+农业生态园”的发展设想

  如此优异的资源禀赋,如何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眼下的关键问题所在。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村,南社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定位为“退二进三,发展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实施旧村改造”。按照南社村党支部副书记谢柱成的估计,南社村目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大致在7:3左右,而他们“退二进三”的目标比例是,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达到4:6左右。

  具体设想是,一方面要大力保护古村落,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每年投入200万到300万元修缮古建筑,特别是要与时间赛跑抢修一些损坏严重的古建筑,预计整个投入需要两到三千万元左右;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初步打造出一个700亩的农业生态园。

  “光是看看古村,很多人会觉得没什么意思,配套搞一个农业生态旅游,干干农家活吃吃农家饭,可能会比较有意思。”谢柱成的焦虑在于,东莞并不是一个旅游城市,整体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如果单是一个古村,可能很难吸引游客特别是有组织的旅行社前来。如果能通过配套农业旅游的方式,至少想办法让游客来了之后能够呆上一天,对于南社发展旅游商贸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基于这样的美好设想,在谈到未来时,谢柱成充满信心,“不谈外地来的游客了,东莞本地就有几百万的流动人口,如果每年能有一半的人到南社来看看,光每人30块的门票就不得了啊。”

  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展望未来,梦想固然绚丽夺目,回到现实,处境却非常艰难。梦想照进现实之路,显得那么漫长,以至南社人直到如今,都还未能制定出一个类似于江苏周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的“十年保护,十年开发”这样的发展时间表。

  ——保护经费和维修经费严重不足

  南社古村之所以能够得到今天这样相对完好的保护,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村民强烈的宗族意识。村里94%的人都姓谢,从最早定居南社的远祖谢尚仁算起,已经传了29代。分房以后,始终都是村民自发出资修缮自己祖上的祠堂,人在香港和海外的村民也纷纷出钱捐资。即使在文革时期,古建筑也未遭到太严重的损坏。

  在2006年南社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古村落一直维持着这种各家维修各家祠堂的保护方式。这一方面固然使古村落得以保存至今,但另一方面也对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因为村民的自发维修一般很难做到从文物的角度来保护,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掺杂在古老的建筑之中。因此,如何恢复原貌,并拆除不协调建筑物,就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而在这一过程中,资金的问题以及由资金问题衍生出的村民支持度问题,是摆在南社村两委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正如省人大代表、南社村党支部书记谢全坤所说:“保护经费和维修经费严重不足,市镇两级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清拆不协调建筑。”

  ——只有10万门票收入

  根据南社古村落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去年到南社古村落旅游的游客有3.5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很多由上级单位组织来的免费游客,全年的门票收入累计不到10万元人民币。要靠这笔钱来实现古村落的自我修缮,非常困难。唯有依靠上级政府部门的投入,以及从本村现有第二产业贡献的财政收入中提取资金来支持。而这,或多或少必然要影响到村民的眼前利益。

  “村民都很现实的,你光有投入没有产出,人家肯定不干。投到古村的钱多了,分到村民手里的钱就少了。你知道,村民不支持,就一切都做不起来。”谢柱成说。

  ——只有一条公交线路

  交通问题同样是限制南社古村发展旅游商贸的一大难题。目前,东莞市区能够到达南社村的公交线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从市汽车东站到南社村的74路公交车,全程收费5元。即便是在茶山镇,去南社村也很不方便。记者从“南城步行街”站坐公交车到“茶山路口”站下,在那么多城巴线路里面,居然没有一辆镇区城巴经过或者到达南社村。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发展旅游商贸,更是如此。交通不发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去南社村看一看的兴趣。

  ——只有图板上的保护规划

  南社村党支部副书记谢柱成给记者看了好几幅类似于效果图的图板,这是村里聘请华南理工大学的古建筑专家为保护南社村做出的十大维修工程规划。这个规划2005年就完成了,可至今依然只能画在图板上。

  此外,南社村也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宾馆。而从当前的旅游市场来看,虽然观光型旅游仍是主流,但已经呈现出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趋势。

  南社村至今没有成立旅游发展公司,即使在规划文件中也看不到公司化经营的打算,市场意识显然比较缺乏。

  一些房子出现了坍塌

  谢柱成介绍说,南社村目前的常住人口有3400多人,其中大概还有200人左右住在古村里。即使以后古建筑维修工程完成,也要有人家住在里面,这样才可以保持人气,更好地保护房子。将来有可能还要开发古民居的住宿服务,让游客有机会在800多年前的古村落中一品原汁原味的岭南风味。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村民住在古村以及开发古村住宿服务,有可能对古村原始风貌造成破坏,现代化居住条件的改善与古建筑的保护之间也是一对矛盾,就连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前一阵的持续大雨,尽管对落户南社村的企业影响不大,但很多村内古民居却漏雨严重,一些古建筑甚至出现了坍塌。

  专访村支书(省人大代表、南社村党支部书记谢全坤)

  尽快建设农业生态园配套古建筑群

  对东莞来说,古村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完整保存下来的没几个,这其实是一种损失。通过财政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将农村纯自然的风貌保存下来,进而发展旅游业,拉动内需,非常必要。我们要加大对南社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利用打造旅游品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尽快实施配套古建筑群的农业生态园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济效益。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的进展中,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化解好各种矛盾,如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旧村改造和古建筑群保护经费和维修经费严重不足,古建筑群的开发利用中引入民资与国家文物保护法不相适应,生态园返还土地用地性质有待明确等。

  本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涉及面广,操作起来相当复杂,我们决心找准定位,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提高认识,突出主动性,力求取得阶段性成效,不断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为全市、全镇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新鲜经验。

  记者手记

  保护古村落需要坚定信念

  说实话,在接到这个采访任务之前,我并不知道东莞还有这样一个历史长达800多年的古村落。而当我在网上搜索它的资料时,就已经深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一踏上这片满眼都是历史的土地,我立刻为这篇报道想好了一个标题:从“茶山·南社”到“中国·南社”。因为在我看来,它真的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已经声名显赫的古村镇。它缺少的只是包装,只是推广,只是机遇……

  接下来跟村领导的一番谈话却改变了我的看法。显然,“中国·南社”对目前的南社村来说,实在还有些太过遥远,以至于他们还根本没有这样设想过。更为实际的是,他们希望能得到上级更多的支持,最好能达到虎门、可园那样的市内知名度,就是他们近期的最大目标所在。

  机遇永远只给随时做好准备的人。显然,我们不能干等着哪个著名导演来这里拍一个轰动的戏,不能干等着一个像陈逸飞那样的画家来给这里画一幅著名的画,南社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眼下每一个呵护的细节和每一个发展的动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坚决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

  “保护古村落”不是一句虚泛的空话,而必须成为一种融入血液的坚定信念。在眼下的南社村,每年不到十万元的门票收入,十多家工业企业却每年能给村里提供20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几乎是南社村财政收入的全部来源。与此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物业出租型经济几乎已经只需坐享其成。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不得不担心: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真能得到最大的重视吗?还是不过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必须看到,村民出于强烈的宗族意识对古村落的自发保护,与发展旅游商贸意义上的保护开发,远非一回事。后者需要更强大的投入,需要更系统的规划,需要更得力的推广,需要更刻苦的经营。而这仅靠南社一个村的力量,乃至仅靠茶山一个镇的力量,恐怕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塑造南社古村品牌,在大量开发需要资金投入之外,邀请著名大学设计的规划方案需要落实,旅游发展公司需要成立,交通配套需要完善。此外,如何将包括南社古村在内的东莞现有旅游资源更好地整合打包推广,进行联合开发,也应该尽早进入议事日程。

  一言以蔽之,只有“东莞·南社”首先成为实际,“中国·南社”才会真正成为可能。(来源:东莞日报 舒圣祥)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百姓生活 | 美丽乡村 | 中国网圈 | 企业新闻 | 联系我们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传真:020-34333002  举报电话:020-34333002、13925138999(春雷) 举报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