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总专题

新闻中心

首页 >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黄埔村 > 民生和谐 > 详细内容

海珠区黄埔村:笑靥常常见 心门紧紧闭

发布时间:2013/5/29 17:59:58 来源:美丽乡村
古称“江南洲”,广州人称其为“河南”,处在广州市的中部, 海珠区四面环水。这里,既有世世代代落户于此的老广, 也有由于城中村改造等原因而大量涌入的外地人。

  

古旧厂房窗上也装着防盗网


  古旧厂房窗上也装着防盗网

  A、个性社区:

  海珠区黄埔村

  选择理由:

  在广州385平方公里的6个老城区,分布着大大小小139条城中村,位于珠江南岸的海珠区就有20条。首批改造的城中村中生活的村民,部分就近搬迁到黄埔村。在这里,既有居住几十年的老广州,也有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外地人。

  笑靥常常见 心门紧紧闭

  黄埔村村口,新港东路的高架桥近在咫尺,来来往往的面包车与大型货车不时上演抢道的混乱场面。在马路对面,甚至没有公交站牌,只有桥底下贴着海报,指引乘客候乘。走进了“黄埔村”大牌坊,里面则别有洞天。地上铺着石砖,商店井然有序。黄埔村的治安绝对可以作为城中村的模范。不过,本地人与外地人和谐相处的表象下,仍存在深层次的互不信任因素。

  现象:门从开到关 老者怀念从前

  沿着村口方向一路向北,记者发现,不同于往常“城中村”给人的“脏乱差”印象,这个文化气息浓重的城中村,治安良好,本地人、外地人和谐相处。不过,一些细节仍透露了村中隐藏着的“不信任”。

  在这样一个古朴的地方,防盗网处处可见。村口进去一整条马路,两旁房子二楼的窗户,无不安装着防盗网。店主介绍,这一批房子是居委统一改造的。改造之后统一安装了防盗网。而在路边一栋上了年纪的红砖厂房,只有一层楼,每个窗户也都安装了防盗网。银白色的防盗网在古旧的砖红色墙壁上显得有些突兀。

  记者在路边的一家丧葬用品店里,与看店的老太闲聊。白发苍苍的老人介绍,自己是广州本地人,她随丈夫嫁到黄埔村已有40多年。“现在为了钱,关系比以前复杂多了,”老人无奈地摇头说,“以前睡觉都是可以开着门的。现在有小偷,哪里敢啊!白天有人在家也一定要锁门。还是以前好啊。”

  解读:地域是屏障 心扉难以打开

  村中的北帝庙前,村民何伯正在石凳上乘凉。何伯的房子租给了外地人,其中一名租客,何伯认为她的职业是“鸡”(即妓女)。但何伯对此睁只眼闭只眼,“反正我有得收租就行,也只有外地人才会去找她。”

  何伯说,他跟不少外地人都处得不错,“有些人开的店好吃,我经常帮衬,平时见到也会打打招呼。”而当记者问到如果在这里生活的外地人需要他的帮助,他是否愿意给予援手。何伯犹豫了一下说:“现在这里治安这么好,打个电话,马上就会有人来管的。打电话就行啦!”

  不仅老一代,年轻一代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隔阂。记者在池塘边的石凳上整理采访笔记,10岁小姑娘洋洋探过头过来看,嘻嘻哈哈。洋洋说,自己老家在湖南,来黄埔村已有5年。虽然父母告诫她不要跟村里的陌生人说话,但她还是会很热情地为游客指路。只是,谈及自己的玩伴,洋洋则立场鲜明。“我们都不跟本地的小孩子玩,他们有一种优越感,总是炫耀自己家里很有钱,我不喜欢他们。”

  一家手机店内,85后山西小伙小罗开店也有5年。小罗说,自己跟本地人都是点头之交,平时见面会笑笑打招呼。他是考虑到自己是开店的,跟邻里搞好关系对自己有帮助。5年前,小罗跟在附近店打工的同龄人、福建小伙小赖成为朋友。之后,小赖去了花都打工,但两人还保持联系。记者采访时,碰巧小赖过来找小罗玩。“这样的关系呀,我们比较难跟本地人建立起来。其中不仅有语言的因素,还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小赖坦诚地说。

  调研:三成本地人 不信任外地人

  针对黄埔村人与人间的“信任”问题,中山大学5名社会学专业学生组成的调研小组,曾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研究。调查中发现,村中商店90%为外来人所开,经营范围涉及服装、百货、文化用品、餐饮等多个领域。但大部分商店表示他们的目标顾客群是外地人而非黄埔村村民。有些外地人来村中近10年,却不熟识一个本村人。村中不少村民平时都是家门紧锁,足不出户。

  学生在村内走访,向本地人总共发放了125份问卷。结果显示,在“您对外来人信任程度”中,除了中立外,选择“非常不信任”是最多的,约为29%。

  学生们也向黄埔村里的外地人发放了200份问卷。问卷结果显示:高达67%的外地人表示有困难时是自己解决,66%的人不参加社区活动。可见外来人在社区融入过程中更多人呈现保守态势,即以‘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进入新社区。他们与本村人没有激烈的冲突,友好相处,但也限于泛泛之交,真正能深入融入社区的人只占少数。

  微调查

  


  


  制表:王晶洁

  场景对比

  村中采访 大姐送上酸梅汤

  小区调研 房主报警兼翻包

  汕头人刘大姐在黄埔村中开着一家凉茶店。实习生小董上前与她聊天,她向小董倒了不少苦水:“这里的本地人有点冷漠、太现实,我有困难也不找本地人帮忙。”一边说,刘大姐笑着招呼小董,“进来坐吧,我请你喝凉茶。”小董原本推辞,不想刘大姐倒了满满一杯酸梅汤就递过来,“几块钱,不碍事。”刘大姐拒绝了小董递过去的钱,又和小董聊了很久。

  这让小董回忆起去年遇到的一件事。当时,小董与几名同学作为大学生调查员到越秀区一高档小区做调研,某户屋内只有一名11岁的男孩。男孩开了门,让小董的同学进去。男孩母亲回家后看到这一幕,马上高声尖叫。虽然小董出示了身份证、学生证、学校介绍信等证件,但这名母亲还是一边大声斥责小董,一边指责自己的孩子太随意。无论小董如何解释,她都表示不信并报警。随后她满屋检查是否有东西丢失。警方到场后,这名母亲要求警察搜查小董的包。其间,屋内的孩子频频表示可以证明小董的清白。最后,在警方的调解下,这场闹剧才得以收场。其间,小董和屋内的孩子都哭了。

  一位在全国开展入户调查项目的专业学者介绍,广州乃至广东的入户调查最难推进,“许多北方人都比较热情,还会送给我们调查人员一些特产,但在广州,市民相对谨慎很多”。

  ·林园·

  记者手记

  开放社区亦有信任界限

  本地人在村里落户生根,一拨一拨的外地人涌入开店,游客鱼贯出入——黄埔村是一个彻底开放的社区。这里的人,不论说着哪一种方言,保有着怎样的饮食喜好,都能找到最适合的生活模式,彼此相安无事。

  不过,其中还是有着“信任”的隐形界限。这样的界限存在于不同地域的人之间,最易察觉的便是语言。村民何伯能勉强听得懂普通话,但开口只能讲粤语。对于“外来”的语言,何伯打趣道:“潮汕人不说自己是‘人’,也不说是‘鬼’,就说自己是‘狼’(潮汕话,即‘人’)!”尽管广州老街坊称外地邻居为“狼”,但务实的街坊,也能明白地分清“狼”给自己带来的便利:给自己交房租,提供便宜的餐饮和日用品。而对于外地人来说,这里还是“异乡”,调研中发现,66%的外来人不参加社区活动,外来人觉得自己不是村里人,村里搞活动,自己只能作为旁观者。

  这样的隐形界限,不仅存在于黄埔村。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广州有着越来越多这样的开放社区。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百姓生活 | 美丽乡村 | 中国网圈 | 企业新闻 | 联系我们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传真:020-34333002  举报电话:020-34333002、13925138999(春雷) 举报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